“忘不了那一份嘱托”
——改革开放40年之晋江故事(二)
61岁的黄趁银有两样宝贝,一样是挂满三面墙、摆满沙发和茶几的各类奖牌和荣誉证书,还有一样是一张泛黄的彩色老照片。
照片里的黄趁银头发茂密,精神抖擞,比现在要年轻许多。他的身旁,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非常关注晋江发展,多次前来调研,这张照片就是1998年夏天他来我们村调研时拍的。正是在他的关心指导下,这些年来,我们晋江,我们西滨镇跃进村,包括我这个村党支部书记,都有很大进步。”黄趁银告诉记者。
移民村的崛起
跃进村距离晋江市区4公里,全村常住人口仅142户620人,不仅人少、面积小,建村历史也非常短。
“1966年为了响应水库建设,我们从晋江北边的罗溪镇移民过来。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海滩,靠部队围海造田。”黄趁银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才由农场生产队改为行政村。
虽然建村晚,但黄趁银和乡亲们在1982年便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发展起了股份制企业。
“我们生产队34家股东集资建了发泡厂,做高跟鞋鞋底,当时很畅销,得靠关系才能买到货。1982年年底,每天产值一万五千元;1986年扩大生产后,一天产值能达到十几万元。”谈起建厂初期的情景,黄趁银满脸自豪。
富起来之后,在年轻的村“两委”带领下,跃进村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建起了整齐的石头房和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在此基础上,通过推行企业改制、电网改造和移风易俗,逐渐成为晋江市乃至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而黄趁银自己,也完成了从村委会主任到村党支部副书记再到书记的角色转变。
据他介绍,到了1991年,经营十年的发泡厂已经分化成17家企业,资产总和过亿。村里也开始规划建设工业区,将生产与生活从“地理上”隔离开来。也是在这一年,通过殡葬改革,用火葬取代土葬,为企业发展留下更多土地。
1994年,针对电线满天飞和电费难收齐的问题,跃进村率先实行电网改造,电网全部走地下,每家每户到村委会“电脑购电”。这一改革也通过现场会的形式,得以在全省推开,令跃进村声名鹊起。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晋江每个乡镇都有来我们村参观的,泉州其他地方也有来的。当时的泉州市市长还说,农村一定要这样搞,品质才能提起来。”黄趁银回忆说。
那时候的黄趁银没有想到,他们村的发展情况,早已进入一位省领导的视线。
这位时任省领导便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从1996年到2002年,他6年7次深入晋江,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完整总结“晋江经验”,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和“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成为晋江乃至福建加快改革、全面发展的重要遵循。
1998年6月28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第二次来到晋江,其中一站便是跃进村。
省领导的到访
时间回到20年前。
站在村口的黄趁银,身着深灰色短袖衬衫和黑色西裤,头发乌黑油亮,激动地等待着即将到访的习近平一行。
“他下车后,在路口看了下周边环境,评价说,这样的农村干净、整洁。然后边走边问,首先就是问我们村的经济来源。”黄趁银回忆说,“我告诉他,我们主要靠股份,当时有个口号就是,‘不靠侨资靠科技’。”
这一点,的确是跃进村与众不同的地方。
改革开放初期,为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泉州起步阶段的民营经济选择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联户集资兴办乡镇企业,极大地调动了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有着“十户人家九户侨”之称的晋江,民营企业起步阶段的资本中,90%来自东南亚等地。而跃进村作为移民村,几乎没有华侨和侨资,用黄趁银的话说,只能靠自己。
“在询问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后,他和我们一起到村委会座谈,详细听取了市委书记作的工作汇报,我也介绍了村里那些年的发展情况。他听完后说,农村一定要有很多像我们这样的。”黄趁银说,这句话让他备受鼓舞。
黄趁银仍清楚地记得,在登车离开前,习近平再一次被跃进村良好的村容村貌所吸引,在健身广场附近一处绿化较好的小高层住宅前驻足停留。
“我介绍了从1991年开始兴建工业区,把住宅区和厂区分开,改善村容村貌的做法。他说,这样很好。”黄趁银告诉记者。
离开跃进村后,习近平一行对附近几家企业进行了调研考察。黄趁银自己的企业,亦在其中。
“到我们企业后,他详细询问了员工人数、工资情况还有产值,我告诉他,企业主要做鞋材,年产值大概一个多亿。有八九百名员工,主要来自四川、江西,湖北也有少部分,都很能吃苦,一个月工资大概700多元。”黄趁银说。
令黄趁银没想到的是,在察看了园区整体环境后,习近平还来到车间,问起了产品的环保问题。
“当时真没想到他这么关注环保,还问我‘有没有味道,会不会污染环境’。”黄趁银说,他拍着胸脯告诉习近平,“13种原材料,没有一种是有毒的。”
这一承诺,在企业此后的发展过程中,黄趁银一直记在心头。在他看来,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跃进村发展、对企业经营的殷殷关切,就是对他的谆谆嘱托。
践行二十年的承诺
“省委副书记都来视察了,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和层次。”迎接完习近平一行的考察调研,黄趁银组织村“两委”开会,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他的带领下,跃进村各方面均取得大幅度“跃进”。以环境建设为例,通过自来水改造、路面改造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村主干道硬化率、巷道硬化率、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自来水普及率等均达到100%,人居环境明显优化。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福建省文明村……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晋江市的新农村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老先进”的跃进村却陷入发展瓶颈,令村“两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们村的优势是小,执行容易,但劣势也是小,缺少空间做文章。即便如此,趁银书记明确说了,我们是‘老先进’,一定不能落后。”跃进村党支部副书记黄增加告诉记者,经研究,该村以全村石结构房屋改造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伴随着晋江的发展,跃进村在进步,黄趁银和家人也在成长。
黄趁银一家四口都是党员,是名副其实的“党员之家”。妻子作为晋江市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兼西滨镇妇联副主席,经常到农村慰问困难户。每次慰问完,都会提醒老黄,晋江虽然经济发展快,但还是有困难户需要帮助。
“我也叮嘱她,每次慰问自己多带点钱,多包点红包。我自己也以企业的名义设立了慈善基金。”黄趁银说。
他的儿子、女儿都是“80后”,儿子大学毕业后去了英国留学。虽然有个当企业家的父亲,但受黄趁银的影响,留学期间始终坚持半工半读,每天中午去中餐馆帮着点餐,每周五去石油公司打扫卫生。
“在中餐馆打工一天能挣5英镑;在石油公司打扫卫生,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他是想看看这样的大公司是怎么管理运营的。”黄趁银说,儿子毕业回国后,最终来到他的企业,到2012年结婚时,正式接过他的班。
值得一提的是,响应晋江市移风易俗的倡议,黄趁银的儿子、女儿在各自婚礼上,都将节省下来的资金捐给了晋江市慈善总会。
在将企业交给儿子后,起初并不放心的黄趁银慢慢发现,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销售转向,他留过学、见过世面,现在70%的销售额在国外,与我那时候正好相反。国内外的展销会他都会去,通过参展扩大知名度。另外,企业管理也更加规范,员工一进来,社保马上到位,离职也第一时间转走。”黄趁银说。
尽管不用再为企业发展操心,但黄趁银仍有两件事要亲自抓,一是消防安全,二是环境卫生。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来我们企业视察时,就非常注重环保,在车间还特意留意了产品有没有塑胶味。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强调环保,一直没有忘记他的嘱托。”黄趁银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除了对原材料严格把关、杜绝有毒物质外,他们还严格把控产品的生产过程,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2014年,他们企业在当地率先将燃煤换成了天然气。
“那时候天然气管道还没铺过来,只能用罐装天然气,而且成本高出一倍,但我还是坚持要换。我是书记,我要带这个头。”黄趁银说。(记者 瞿芃)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