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并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统筹、协调,既是党中央部署的任务和要求,又是我们统揽四个伟大、完成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广大党员干部尤其要善于统筹兼顾,切实提高工作能力,以扎实高效的行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
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统筹兼顾。长期的历史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证明,坚持统筹兼顾是事业成功的保障。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一条我们党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早在1949年3月就已指出:“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党委的同志必须学好‘弹钢琴’。”这里所说的“弹钢琴”就是指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他在1956年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在1957年再次重申,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统筹兼顾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从本质上说,坚持统筹兼顾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其“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弘扬党的这一光荣传统,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要坚持统筹兼顾。
何谓统筹兼顾?首先要讲“统筹”,这体现其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求把对象看成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有机系统或整体的各个部分,并按照其特点和功能统一部署和安排;其次要讲“兼顾”,这体现其全面性的思维,要求适当关照各个对象的具体利益和合理诉求,使之能够“各得其所”,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统筹兼顾是一体多维的。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即人们思考问题、解决矛盾的思维模式,要求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彼此关系,实现效益最大化;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即以相应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依据,要求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握各方的相互关系,坚持部分和整体的统一,努力创造条件实现其良性互动;也是一种具体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求科学的决策、成功的组织行为和高质量的工作,都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我们只有把统筹兼顾贯彻于各个层面的思想和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要统揽“四个伟大”,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尤其需要坚持统筹兼顾。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从而将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就需要坚持统筹兼顾,努力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同步增长,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入新时代,党要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这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统揽“四个伟大”,必须加强统筹兼顾,把实现伟大梦想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学会用十个指头“弹钢琴”,相互协调,防止相互内耗或抵消,预防相互排斥或反向而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不但要求把“四个全面”的每一个“全面”纳入整体来考虑,以使之相向而动,相互促进;而且要求每一个“全面”的具体实施,其内部各个环节、各个部分也要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例,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必须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需要加强统筹兼顾。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以国内发展为基础,保障和推动国际发展;以国际外交的新成就,优化和改善国内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使国内和国际大局相互促进。要兼顾中国发展和世界及其各国发展的关系,就要学会求同存异,找到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坚守共同价值。我们要把“中国梦”融入“世界梦”,以“中国梦”促进“世界梦”,并利用“世界梦”的成果推动“中国梦”的最终实现。要立足于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必须统筹兼顾不同国家、民族的利益,尊重各国人民对本国制度的选择,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治理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懂得“十个指头弹钢琴”
治理中国这样的大国,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又脚踏实地,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特别是要懂得“十个指头弹钢琴”。习近平总书记既是这样倡导的,也是这样治国理政的——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准确把握形势,并作出相应的科学决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要有全局观,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对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要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正是坚持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的生动例证。
“十三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其最初的谋划到具体实施,都需要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并全面顾及各种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人提出明确要求:“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要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把难点和复杂性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种风险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统筹兼顾。”同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稿要注意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二是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三是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四是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这四个原则虽然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但其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都是坚持以辩证思维为主要特色的统筹兼顾。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0次提到“统筹”的概念,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不但肯定了过去五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且对之后的具体实施作了周密安排。在国家安全方面,强调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就是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并要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在外交方面,指出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针对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无论是探讨形而上的治国理政方法论,还是编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谋划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都明确要求并自觉坚持统筹兼顾思想方法,把这一科学方法贯穿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既为我们在思想方法上指出了努力方向,又给我们在具体实践上树立了典范。
提高思想修养,加强实践锤炼,掌握统筹兼顾科学方法
学习和掌握统筹兼顾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真正做到坚持统筹兼顾,既是一种思想修养,更是一种实践本领。这需要从各个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
其一,要勤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坚持统筹兼顾奠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统筹兼顾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去处理问题”。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法原理,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全面的、整体的、全局的观点,为统筹兼顾奠定思想基础。
其二,要加强战略思维训练,提升立足宏观、着眼长远的统筹兼顾能力。统筹兼顾是一种战略思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思维的重要特点,就在于不满足于对一时一事的认识和解决,也不满足于细枝末节的思考,而是对事物进行宏观的、总体的、长远发展的把握。它既要着眼于现实,又要洞察未来发展趋势;既要全面了解各个局部的实际情况,又要从局部认识而上升到对全局的把握,并作为战略决策的客观依据。加强这种战略思维的训练,有利于从优化思维方式提高统筹兼顾的实际运用能力。
其三,要注重调查研究,为实现统筹兼顾提供必要的客观前提。科学的统筹兼顾,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需要首先“搞清楚”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改革方案需要“搞清楚”五个问题:一是“搞清楚现状是什么”,二是“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三是“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四是“搞清楚谁来干”,五是“搞清楚怎么办”。这个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搞清楚”实际情况,特别是摸清其中矛盾着的各种利益及其关系,是实现统筹兼顾的客观前提,须臾马虎不得。以脱贫攻坚为例,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调查研究也要精细,把握实际情况也要精准,有的同样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其四,要集思广益,确保统筹兼顾的科学性。正确的统筹兼顾,形成于科学的决策。科学决策不但要以搞清楚实际情况为前提,而且依赖其遵循合理的决策程序,依赖其充分发挥参与决策人员乃至群众智慧作用的状况。由于统筹兼顾往往面对极其复杂的矛盾和关系,特别是交织着不同的主体对利益的诉求,尤其需要集思广益。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首先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都能够也都有机会发表意见,让领导班子和专家智库成员,甚至要让全社会的群众都尽可能地贡献他们的智慧。其次要进行科学的集中,对来自各方面的建议或意见作出综合评估,既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又要兼顾各方面的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形成正确的决策。(郑又贤)